-- 前言 --
教学案例是教育研究与实践重要工具,通过详细描述教学情境、问题解决过程和实践成果,为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聚焦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开展了本科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共评出150个校级优秀案例,其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0个(校级特等奖案例15个,校级一等奖32个,校级二等奖53个),混合式课程优秀教学案例50个(校级特等奖5个,校级一等奖15个,校级二等奖30个)。为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优质资源共享,本期整理汇总了我校10个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供老师们交流学习。
01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翻译与文化传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与学
外国语学院 任晨
作者简介
任晨,博士,讲师,党支部副书记,主讲《翻译与文化传播》《批判性英语写作》《英美文学》等。主持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获外语课程思政案例大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五届外教社杯全国外语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三等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一等奖、外国语学院教学观摩大赛一等奖等,课程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首批智慧课程立项。
案例分享
本教学案例属于《翻译与文化传播》课程,该课程2学分,共32学时,面向英语师范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以及英语师范国际班的学生开设。在第六学期开课。涉及翻译学、语言学、传播学、历史学等学科,还涉及认知和文化研究等。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类文本学习翻译理论和翻译传播知识,提高翻译的实践能力和中国文化认知。在学习本门课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翻译所必需的语言知识,但翻译文化知识储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具有丰富思政元素的译例分析,结合翻译理论的讲授,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翻译实践体验,提高翻译学习成效,另一方面也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图1 教学过程实施

图2 教学过程
02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北京冬奥会与国家形象构建:《新闻名篇赏析》课程中的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文学与传媒学院 何薇
作者简介
何薇,新闻传播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南方都市报》前资深记者。主讲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连续多次荣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年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指导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比赛一等奖。曾在《传媒观察》《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及学术会议获得嘉奖与推优。
案例分享
课程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新闻报道为切入点,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不仅涵盖新闻报道的赏析原则与方法,更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形象、文化传播及全球团结的深远意义,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赏析新闻名篇的同时领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奥运舞台上的创新应用。教学设计中加入角色扮演环节,学生通过模拟新闻人物,亲身体验新闻报道的魅力和影响力,发挥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的优势与特色。用“专业+思政”的方式,为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闻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 教学目标设计

图2 课堂教学案例节选
03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以德树人”,培养Web3.0科技创新时代下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
外国语学院 冯静
作者简介
冯静,博士,讲师,主讲《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英语教学法教程》《英语教学设计》《英语教学实训》等课程,获2024“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能力大赛广东赛区二等奖。
案例分享
本课程《综合商务英语教程》旨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英语沟通能力,并融入思政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案例“以德树人”,通过所处的Web 3.0时代背景,探讨科技创新与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将思政元素如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融入教学。教学实施采用BOPPPS模式,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分析等策略,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能力和文化自信。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商务英语能力及思政素养均得到提升,有效激发了爱国情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还有基本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国际竞争力,文化自信,使命感强的商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图1 商务英语阅读篇章《巨大的诱惑》课程思政设计思路图

图2 形成性评价流程
04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向阳而生,奋发而上
机电学院 刘一雄、刘千昊、陈晓聪
作者简介
刘一雄,博士,副教授,机械工程硕士生导师,职业技术教育(加工制造方向)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材料创新设计及其数智成形,主持江西省重点研究计划项目1项、企业合作产业应用项目近30项等。教学研究方向:理工科课程思政融合与数智赋能研究及实践。主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项目1项等,主讲《液压与气压传动》《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曾多次获得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一等奖,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陈晓聪,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2级职业技术教育(加工制造方向)硕士研究生。
刘千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3级职业技术教育(加工制造方向)硕士研究生。
案例分享
本案例应用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方向控制阀教学。液压系统中方向控制阀决定了液压装置的运动方向。方向是物体的运动趋势,决定并影响运动的结果,创造或是毁灭。正确的方向对国家、对汽车,对液压系统,都极其重要。对个人同样如此。案例基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对方向控制阀重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与个人发展,激励学生向阳而生,奋发向上。

图1 思政要素挖掘思路举例

图2 课程思政要素呈现
05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论控制系统稳态误差的重要性
自动化学院 康慧
作者简介
康慧,博士,讲师,自动化教工支部书记。主讲《自动控制原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课程。近5年参与校级、省级思政课程团队建设2项,主持校级、省级教改项目2项。获优秀教学案例4项;校级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决赛“二等奖”;多次荣获校“课堂质量优秀教师”。
案例分享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学院5个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对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共80学时,5学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论控制系统稳态误差的重要性”案例聚焦国家创新发展成果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思政引领让学生聚焦行业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通过系列视频持续输出,力争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面貌。

图1 大国重器-数控机床

图2 数控机床加工演示
06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思政引领、以研促教——《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思政案例
财经学院 茹璟
作者简介
茹璟,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主持国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SSCI和CSSCI高水平学术期刊上。主讲《国际财务管理(双语)》等经管类专业课程。
案例分享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教育的核心专业选修课程,32学时,2学分。本课程“以思政教育之精,铸专业教育之魂,培养一流应用型国际财务管理双语人才”为思政设计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科研和教学融合为特色,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家战略出发,融入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案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补学生实习中国际业务短板。本课程经过教学团队的精心建设,积累了丰硕的教学经验,建成了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资源,以体验性保障学习的温度,以前沿性保障学习的高度,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对我国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认识。

图1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课程章节

图2 学生小组案例双语报告
07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实践——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广东工业实训中心 朱玮炜
作者简介
朱玮炜,工业实训中心教师,经济师,主讲《ERP综合实训》《金融科技概论》等课程,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项目7项、获学校师德主题征文一等奖、微视频优秀奖等。
案例分享
《金融科技概论》课程旨在通过48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基础知识,并探讨其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课程思政设计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政策,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科技如何服务社会公平与进步。教学中,通过人工智能在普惠金融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信贷评估和智能风控,强化学生对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认识。实施效果显著,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实现了知识、思想与价值的融合教育目标。

图1 课程导入设计

图2 教学过程实施
08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恰当微分方程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郑召文
作者简介
郑召文,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常微分方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基金3项、省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学论文多篇;主讲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及数学专业课《常微分方程》《点集拓扑》等。
案例分享
《常微分方程》是数学各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是数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渠道。课程安排在本科第四学期,一般64学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数学建模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为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创造途径。

图1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图2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09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课程思政视角下教育家精神融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路径
外国语学院 李灵丽、徐玲、蒋银健、尹婷、张彦琳
作者简介
李灵丽团队,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英语教师教育、外语课程思政。团队成员担任英语师范生的核心课程,主持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科研项目10余项,如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外语课程思政的课语整合式学习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和教改论文30余篇,如《近40年我国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
案例分享
教育家精神培育是师范类专业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举措之一。《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作为职前英语教师(英语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教育家精神融入的重要场域。该门课程共32学时,2学分。本案例基于课程思政的视角,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这一课程,旨在促进职前英语教师掌握复合理论知识,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涵养教育家精神,为其将来胜任英语教学奠定基础。本团队以“超学科”为理念,将教育家精神有机融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以教育家精神为导向,开发“四课”教学内容;基于5E原则,实施“多样化”教学活动。课程实施中开展了学本评估和反思,为下一轮课程改进厘清思路。

图1 教育家精神融入《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要点

图2 “5E”教学
10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一等奖
普惠金融的力量: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金融科技服务
财经学院 刘茂平
作者简介
刘茂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融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金融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美国西南学院访问学者,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委。主持广东省、广州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各类课题9项,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6项,出版专著3部、合著1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30余篇。
案例分享
《金融学》课程通过研究金融领域要素及其基本关系,帮助学生掌握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案例《普惠金融的力量: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金融科技服务》是该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内容,该课程思政设计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共富目标与普惠金融实践困境,聚焦社会公平与责任担当,既传授专业知识,又培养金融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任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增强了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促进了课程知识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双重达成。

图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图2 “两点双线”教学策略示意图
文章来源:优秀教学案例获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