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机推文

一体机推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体机推文 >> 正文

共研共享 聚焦课堂--优秀教学案例系列展示(十二)

发布日期:2025-03-25    


前言

教学案例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详细描述教学情境、问题解决过程和实践成果,为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聚焦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开展了本科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共评出150个校级优秀案例,其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0个(校级特等奖案例15个,校级一等奖32个,校级二等奖53个),混合式课程优秀教学案例50个(校级特等奖5个,校级一等奖15个,校级二等奖30个)。为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优质资源共享,本期整理汇总了我校10个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供老师们交流学习。



01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观测眼图,光联世界——《光纤通信技术》混合式课程

冯奇

作者简介

冯奇,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讲师,研究生导师,博士兼职辅导员。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讲《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工程伦理》等课程。获教学质量优秀3次,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十余项。

案例分享

《光纤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2学分,32课时),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各种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本案例介绍了光纤通信中的眼图观测技术,秉承“德育为先、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坚持问题导向、思育塑造价值,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将混合式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施开放式、项目式教学,开展多元化评价。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渗透专业思想,反映学科前沿,思育塑造价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思想素质水平。累计授课7学期,覆盖学生801人。

图1 案例预期授课目标

2 《光纤通信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02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基于知识图谱的建筑防雷系统“三驱动”混合式教学实践

李丽

作者简介

李丽,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授《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电气CAD》等课程。先后4次荣获“课堂质量优秀教师”,主持省级教改项目4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主编省部级及以上规划教材1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多次指导学生(排名第一)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

案例分享

本教学案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各知识点的知识图谱,以问题驱动、能力驱动和实践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以“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智慧教学工具(学习通)”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全部过程,学习前有目标,学习中有思考、学习后有成就,在实践中掌握了建筑防雷系统设计的思路、程序、方法,完成学习目标。

1 课程相关知识图谱

图2 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




03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Python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刘燕

作者简介

刘燕,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Python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工业互联网安全》等课程,获得课堂质量优秀教师4次,主持广东省课程建设项目1项,多次指导学生竞赛并获奖。

案例分享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构建“双线融合、多模态”教学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线上环节整合超星平台预习导学、MOOC资源拓展学习及Python123编程实训系统,通过自主测验和案例库实现分层训练;线下课堂采用“精讲-实练-互动”三维递进模式,结合项目化案例解析、实时抢答和分组研讨,构建“输入-内化-输出”学习闭环。课程引入的Python123在线编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即时反馈机制,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

图1 2024-2025(1)学期 Python123课程数据

图2 课前测验学情分析(U4-程序控制结构)


04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双线三阶四步”混合式教学:和声的桥梁——复式正格进行的连接艺术

马蔚蔚

作者简介

马蔚蔚,音乐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从事《和声学》《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等课程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发表论文数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师范技能大赛获奖。

案例分享

《和声学》是音乐学师范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课程设计与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按社会需求培养未来音乐教师”的OBE教育理念。通过“双线三阶四步”混合式教学模式,整合线上学习通平台与线下课堂教学资源,按照“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三个阶段逐层推进教学,形成“双线融合、三阶递进、四步实施”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2019-2024级音乐学师范专业学生中实施,参与人数达800余人次。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作业质量显著提升,督导与学生评价优秀,课程负责人多次获评校级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1 “双线三阶四步”混合互动教学模式


图2 三阶混合互动教学过程示意图



05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从“双拼”到“融合”,发挥目标与形式配置的最大效能——以《英语教学设计》之“如何合理设置教学目标”一章为例

张彦琳、蒋银健、曾娟

作者简介

张彦琳,讲师,主讲《英语教学设计》《外语教育技术》等课程,主持省教改项目1项,第五届和第九届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英语组优秀指导教师,第九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广东赛区一等奖。


蒋银健,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多项课程建设,担任多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工作,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英语教学、教师发展等。


曾娟,博士,硕士生导师。获2024“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能力大赛广东赛区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

案例分享

《英语教学设计》是英语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作为前期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之间的桥梁,尤为重要。该案例创新点在于改革线上线下简单拼接的混合教学,通过学情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将认知目标的知识分层分类,配置到不同的教学形式中,以求达到“学情、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学要素的最优化匹配,从而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的最大效能,通过提供方法、资源、渠道的多样化选择,既保证了全体学生达成基本目标,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2019年课程迁至超星平台以来,覆盖学生1388人。主讲教师多次获评年度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

图 “融合”式教学总体设计



06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人智协同、数智驱动《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李春英、张晓薇、柏杨


作者简介

李春英,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讲《信息技术基础》《离散数学》等课程,近年来主要从事智能教育、社区检测 、知识图谱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以排名第一获得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教学成果奖等奖励20多项,主持省教育厅重点领域专项、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和教学改革研究等教研类项目多项,多次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得各类竞赛奖励等。

案例分享

《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计算机通识课,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搭建递进式成长路径,以平台为驱动实施数值赋能教与学,以多元素融合为抓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基于5Y学习平台开展个性化、可定制、可实训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满足了7*24小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与学。目前为止课程受益人数已达25940人,且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普遍较高。此外,课程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一系列成果,如发表论文、获得教学成果奖和获邀做专题报告等,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并推广了育人成果。

图1 数智赋能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图2 5Y学习平台



07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基于能力培养的高级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

邵朝杨

作者简介

邵朝杨,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高级英语》等课程,曾访学美国爱达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

案例分享

《高级英语》课程是面向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遵循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利用在线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展混合式教学,强调“厚输入、重输出”,促成学生语言输出增量提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升课程难度和挑战度。案例所属《高级英语》在2021-2022级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实施混合式教学,学习通累积选课人数654名学生。

图1 课程知识图谱

图2 学生小组展示中西文学相同文体特征赏析情景扮演



08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造物·审美·化育:基于美术鉴赏第一章第13节屏风画题材和风格的教学案例实践

赵婷婷、陈曦、鹿新杰

作者简介

赵婷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十余项,主讲《古法琉璃》《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等课程。


陈曦,讲师,主讲《造型基础》《版画》等课程。


鹿新杰,讲师,博士,主讲《数字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案例分享

本案例面向高校美术鉴赏课程。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其广泛的覆盖面、科学的数据支撑、丰富的实例分析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为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开课2个学期,已有超过1193名学生选修,充分证明了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有效性。特色课程融入“双百工程”,为丹霞山博物馆公益讲座5场,教学成果融入5次以上的国家级、省级学科研讨会。

图1 美术鉴赏-屏风画知识图谱

图2 美术鉴赏-屏风画数字化训练结构图



09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基于学习通的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光电子学混合式教学

陈湛旭

作者简介

陈湛旭,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科普名师。主讲《光电子学》《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指导学生曾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银奖,广东省师范生技能大赛获二等奖,田家炳国赛二等奖等多项。

案例分享

《光电子学》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强化师生课内课外的沟通和问题交流,为思政育人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对于提升学习兴趣等具有明显的作用。超星学习通是课程的主要线上平台,学生线上的自主学习结合线下教师讲解核心知识,基于学习通的提问、抢答和作业,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1 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图2 混合式教学分块



10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一等奖


信创为基:K近邻分类算法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案例

刘伟莉

作者简介

刘伟莉,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校聘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高级会员,CCF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广州分论坛学术AC委员,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委员。主讲《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运筹学》《深度学习实训》等多门人工智能相关本科课程。曾获2022年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2023年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一等奖(指导教师),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案例分享

本案例依托超星学习通、百度AI Studio等平台,结合线上资源与线下实践,构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实验比赛-课后巩固”的混合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亮点包括多平台协同(学堂在线、知网资源支持理论学习,AI Studio强化编程实践)、思政融合(通过算法应用案例强调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及创新能力培养(引入科研论文、计时赛和小组实验)。创新点体现为“信创为基”资源整合和“以赛促学”实践机制。该课程现已实施三轮,覆盖300余名大二本科生,该教师连续两年获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有效提升了学生算法应用能力与科研素养。

图1 课程相关知识图谱

图2 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文章来源:优秀教学案例获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