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机推文

一体机推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体机推文 >> 正文

共研共享 聚焦课堂--优秀教学案例系列展示(十四)

发布日期:2025-03-27    

前言

教学案例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工具,通过详细描述教学情境、问题解决过程和实践成果,为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聚焦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学校开展了本科教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共评出150个校级优秀案例,其中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00个(校级特等奖案例15个,校级一等奖32个,校级二等奖53个),混合式课程优秀教学案例50个(校级特等奖5个,校级一等奖15个,校级二等奖30个)。为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优质资源共享,本期整理汇总了我校10个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供老师们交流学习。


01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心界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教育科学学院 梁碧珊、张玲燕

作者简介

梁碧珊,博士,讲师,主讲《变态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潜意识图卡治疗技术》等课程,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编写著作4部,主持科研项目5项。曾获校级青年教师课堂观摩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得校级“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多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学科类竞赛获奖。

案例分享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学科。本案例通过课前构建主题任务、观看国家精品课程视频资源,课中聚焦知识点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讨论、小组合作任务展示,课后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小学实施课程等,以实践促学习的方式推动学生通过预习、听课、完成小组作业、进行课后实践等方式掌握课程核心知识点,使其具备较强的心理健康课程授课实操能力。


图1 本课程混合式教学流程图


图2 学生小组任务作业展示


02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高师《声乐》“岭南诗歌传唱”项目式教学创新实践

音乐学院 苏玲芬

作者简介

苏玲芬,副教授,主讲省级一流课程《声乐》《古诗词吟唱与鉴赏》。曾获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一等奖,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互联网+”省级优秀指导教师。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比赛获得奖项。

案例分享

本案例聚焦高师《声乐》课程“岭南诗歌传唱”,以项目式学习为核心,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传统声乐技巧与现代音乐创作理念,探索岭南诗歌的多元化演绎。设计亮点包括:跨学科整合文学、编曲与舞台表演,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科技赋能,运用VR、在线协作工具,增强文化沉浸感与学习效率;项目驱动,通过实地采风、创作实践与作品展示,激发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创作出多部原创作品并获奖,如《望月怀远》《夜雨寄北》《定风波》等。案例覆盖面广,吸引跨专业学生及文化爱好者参与,形成良好文化交流氛围,具有较高推广价值与创新意义。


图1 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图2 混合多元教学模式


03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开阔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基于英语通用语视角的世界英语口音辨析与身份建构

外国语学院 唐慧玲

作者简介

唐慧玲,大学英语专任教师,主讲《英语语音实训》《大学英语》等课程。曾获广东省省级奖项1项、参与省级项目2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连续3年荣获校级“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并多次获校级奖项。

案例分享

本课程是英语(师范)专业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下的核心课程,适用于所有对英语发音感兴趣的学生。本案例基于ELF视角,贯彻“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同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目标确立、内容解读、测试评估三方面。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英语学习者将以“口音”为窗口,打破时空局限,了解口音种类,提升发音技巧,了解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开阔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图1 ELF教学理念设计


图2 三位一体整体教学目标


04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混合式教学探索——电气工程专业概论(前沿)之我国电力系统发展

自动化学院 胡俊敏、周卫、熊建斌

作者简介

胡俊敏,博士,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专任教师,电气教工党支部书记。研究方向为复杂系统建模及故障诊断等。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教改项目,发表各类论文和申请专利共计20余篇。主讲《专业概论》《电力系统工程》《专业实习》《教育见/研习》等课程。

案例分享

《专业概论》课程是电气专业新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属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中的学科前沿课,共16课时。本案例注重让学生在初入校园之时了解行业的历史、发展、特点,尤其是我国国家规划中关于新质生产力和地方行业的发展规划与需求。案例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学校跨校区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


图1 混合式教学环节设计


图2 混合式教学过程与具体方法


05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景观设计基础——乡村景观设计混合式课程建构

美术学院 谢旭升、周峻岭、陈怡

作者简介

谢旭升,博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校聘副教授,主讲《景观设计基础》《居住空间设计》等课程。发表艺术设计交叉学科SCI论文两篇,北大核心论文两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基金课题1项,省级课题3个。曾获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作品展评教师组一等奖。

案例分享

本课程旨在通过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的小三江镇以及仁化亲联村乡村景观设计项目,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乡村文化内涵、设计原理及实施管理方法。通过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与岗位能力,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课程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真实项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驱力与创新性,二是数字信息的融入,提高课程组织的先进性与互动性,三是课程思政的创新,保证课程思政的浸润度。

图1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图2 仁化县亲联村现场调研


06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因地制宜”的《审计学》混合式课程教学案例

财经学院 周阿立、吴丹

作者简介

周阿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博士,副教授,ACCA资深会员,CICPA非职业会员,美国西南学院访问学者,中山大学访问学者,广东省财政资金评审入库专家。主讲《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等课程。主持省社科等课题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案例分享

《审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之一。课程内容包括风格迥异的理论、实务和法律责任三大专题,针对不同专题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包括发布教学资料,作业,课堂抢答等环节;线下包括讲授、组织案例讨论和手工模拟实训环节。理论专题采用“线上+线下讲授”的方式,法律责任专题采用“线上+线下案例讨论”的方式,实务专题采用“线上+线下模拟实训”的方式。


图1 课程学情数据统计


图2 审计理论专题知识图谱


07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基于BOPPPS模式的《普通物理实验》混合式教学设计

光电工程学院 万巍

作者简介

万巍,硕士生导师。主讲《大学物理》《物理学科教学法》等课程,获广东省第一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校教赛第一名,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主持省教改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田家炳国赛一等奖。

案例分享

本课程将BOPPPS教学方法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方位参与实验并及时反馈交流问题的闭环教学流程,拓宽学生实验、实践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打破实验课场地、课时和人数的限制,加大学生课外时间进行实验探索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同时建立多元化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与反馈体系,促进学生全过程参与实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有效教学途径。


图 BOPPPS模式下《普通物理实验》混合式教学流程


08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基于校企产学研合作与市场需求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服饰图案企业共建课程为例

美术学院 鹿新杰、和琪、湛梓轩

作者简介

鹿新杰,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研究领域涉及服装供应链,服装智能制造,服装数字化。主讲《数字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

和琪,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服装智能材料,纺织纤维开发,新型香云纱材料开发与应用,主讲《立体裁剪》《服装设计课程》等课程。

湛梓轩,助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非遗时尚设计,非遗文创设计,传统手工艺设计表现等。主讲《服装造型学》《服装设计》等课程。

案例分享

本课程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下的核心课程。课程积极融入思政教育,创新采用 “企业-课程-市场”三方协同的共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依托企业大数据平台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助力学生掌握前沿技术与市场动态;线下强化实践操作与思政培养,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伦理。课程总时长60课时,线上占60%、线下占40%。其设计亮点与创新在于深度融合企业资源、线上线下优势互补,强调社会责任教育以及构建成果导向教学闭环。目前,该课程已在本校服饰设计相关专业2个班级实施,覆盖55名学生,对接3家合作企业,开发10项课程资源。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设计技能大幅提升,多件作品被知名企业采纳并投入生产,并在专业比赛中获奖,对其他设计相关课程具有广泛推广价值与借鉴意义。


图1 企业-课程-市场三方协同的共建模式


图2 课程对接非遗传承人进行作品制作


09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党史学习教育专题:长征路上话初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吉鄂、张月园

作者简介

陈吉鄂,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等课程。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11项,横向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学术专著3部,指导学生获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案例分享

本课程通过线上线下讲授红军在长征征途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如何凭借非凡毅力和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的光辉事迹,以此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扎根生长出真挚而深厚的爱国情怀,同时结合长征途中红军的感人事迹和新时代长征路上保持初心的事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图1 课程线上教学环节设计


图2 教学设计图


10

混合式课程优秀案例 二等奖


科研融课堂——数字图像处理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成效

吕巨建

作者简介

吕巨建,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讲《数字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学科专业教材教法》等课程。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项,横向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项,指导学生获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案例分享

本课程采用“线上MOOC+课堂授课+线下实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依托国家精品慕课和自建学习通资源,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基础-综合-提高”三层递进式实验体系,通过车牌检测、医学图像分割等实战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推行科教融合机制,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专利3项,获软著6项,实现科研教学互促的双向循环。创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开发思政教学,案例获校级优秀案例奖。历经7年,累计培养学生553名,其中10余人获省级竞赛奖项,形成“资源立体化、训练阶梯化、评价多元化”可推广的混合式教学范式。


图1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图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三层实验教学体系



文章来源:优秀教学案例获奖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