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读之处洞见“伟大”
——用“比较还原法”教《藤野先生》
【个人简介】吴晓彤,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曾获“三月三”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校“三好学生”奖学金、校职业规划大赛一等奖、文学与传媒学院第十五届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
【实习学校】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花街秀全大道66号。该校以“明德启智,博物洽闻,传承国学,胸怀世界”为办学理念。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学生们在体育节中展示青春活力和激情,在直笛音乐会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艺术修养。另外,该校的校训是“做为他人的人”,师生始终秉承着这般具有大志大度大雅的校训,校风和谐友爱、积极向上。
【任教科目】八年级语文学科
一、实习基本情况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跟随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也是该校语文科科长邓老师,深入了解并参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我的实习工作除了日常听课、批改作业、监督学生默写背诵篇目、参加备课组会议、科组会议、上课外,还有幸参与了一些教育教学专业讲座,包括《教师专业成长》《广州市花都区中小学新班主任培训会》《“1+X”融合式阅读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应用研究》等。
得益于实习学校提供的充足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我对一线语文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入。在听课方面,我注重观察和学习教师如何与学生互动,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策略。通过多次观摩指导老师及其他教师的授课,我学习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对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在备课组和科组会议中,在这些前辈教师们充分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资源的平台中,我不仅学习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还对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亲自上课是实习期间最宝贵的锻炼机会,是提升自己教学技能的重要舞台。在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课堂节奏的控制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由此,我抓住实习机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前后上了《藤野先生》《记承天寺夜游》《背影》这三篇课文。而每篇课文我都会在两个班上一遍,在第一个班上课后,我会及时反思,与指导老师讨论交流,听取老师的建议,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案例内容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初中生学习文学类文本提出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发”。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是一种呈现作者主观性灵与个人情怀的文学体裁,是高度个性化的言说方式。散文也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中占比最大的文章体裁。散文的学习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据课标要求,通过散文阅读教学,学生能够体会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感悟作者在散文中传达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悟,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提升阅读散文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语文经验,丰厚人生经验。
(二)案例描述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讲述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藤野先生人格的赞美,也是鲁迅先生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学医转向文学,以唤醒民众的思想。学习《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是初二学生对鲁迅树立正确认识的重要契机。但由于这篇文章部分语言表达比较含蓄,思想主题深刻,需要在适当位置补充具体的时代背景资料加以理解,又因为行文中参杂着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这些个性化的表达展示了鲁迅复杂的内心世界,意味在教学中具有深入探索和挖掘的重要意义,但这也对学生阅读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
在这次《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孙绍振教授的文本细读“比较还原法”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设计了“抓住文眼‘伟大’、把握‘伟大’先生的形象、理解‘伟大’背后的深意、加升‘伟大’的力量”这四大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征,感受藤野先生真诚善良、认真严谨和毫无民族偏见的美好品质,了解作者不同时期的经历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体认鲁迅评价藤野先生为“伟大”的深层含义。
图 1 教学思路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抓住文眼“伟大”
师:通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对藤野先生概括评价的句子。
学:定位第37段——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师:(还原词义)“伟大”是“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的意思。大家知道,鲁迅后来弃医从文,一辈子为文艺运动做斗争,为什么会给一个曾经教他医学的老师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进《藤野先生》,探究这背后的深意。
图 2 上课过程
环节二:把握“伟大”先生的形象
活动1:耳闻目睹,了解先生的外在形象
读6-10段,思考:
师:找出鲁迅第一次见到藤野先生的句子,这些句子分别从哪些方面写藤野先生?
生:外貌描写: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动作描写: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语言描写: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写出藤野先生从容又严肃的特点。
师:鲁迅除了写自己亲眼所见到的藤野先生,还从其他同学身上听到了关于藤野先生的描述。这些信息交代了藤野先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忘记带领结”、“旧外套”写出藤野先生不拘小节、生活马虎的特点。
活动2:合作交流,了解先生的内在品质
(1)划分段落,为事件拟定小标题
师: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是找时间、地点、话题发生变化的地方;拟定小标题的方法是找动作及动作的对象。
生:(11-15)添改讲义;(16-19)纠正解剖图;(20-22)关心实习;(23)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小组合作,分别从不同事件中分析出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师:分析鲁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从事件中分析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要关注副词、连词等的表达效果。示范对“添改讲义”这一事件的分析:“每一星期”说明藤野先生帮“我”检查讲义的频率高;“从头到尾”、“添改”、“许多”、“一一订正”说明批改认真、数量多;“一直继续”说明持续时间长,从中看出藤野先生具有认真负责、尽职尽责的品质。
生:分成三组,分别对其他三件事进行细读分析,4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做笔记、补充。
小组A:“纠正解剖图”——“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看出藤野先生严谨治学;“的确”写出藤野先生认为“我”虽然做得不足但有可取之处,说明藤野先生擅于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之后再提出“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的要求。由此写出了藤野先生在教学上循循善诱的特点。
师:强调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比较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面对藤野先生如此认真纠正解剖图的不同态度,解读“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恩、愧疚之情,理解回忆性散文中包含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的文体特征。
小组B:“关心实习”——从“中国人是很敬重鬼”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尊重中国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很担心”、“总算放心了”看出藤野先生对学生热情诚恳。
小组C:“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听说”、“总要看一看”看出藤野先生具有求实精神;了解足骨与专业骨学有关,看出藤野先生对教学的热爱;藤野先生向学生“我”请教知识,看出藤野先生具有不耻下问的美好品质。
图 3 指导学生小组讨论
师:其实,如果仅凭这几件事,就让鲁迅时隔20多年后还对他念念不忘,以“伟大”形容,是不是有点勉强?因为这些事实在不过是一个教师的工作内容,或者说,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
环节三:理解“伟大”背后的深意
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最会被别人的关爱、帮助所感动?
生:当我们处在困境中,觉得悲伤、无望时,他人的帮助、安慰就是最令人感动的。
活动1:还原社会背景和作家精神史,了解留学原因
(1)还原留学背景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当时中国受列强瓜分,清政府腐败,经济落后,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许多有志青年走上留学之路,试图到国外寻找救亡图存的药方,鲁迅也是其中一员。
(2)还原作家精神史
①“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是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琐记》,来自《朝花夕拾》)
②“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呐喊》)
——鲁迅之所以选择到国外学医,目的有两个,一是救治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二是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师:鲁迅带着求医救国的梦想远涉重洋,可现实情况却是?自读第1-3段,思考:鲁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怎样的?流露出鲁迅什么情感?
生:东京,清国留学生在那赏樱花、学跳舞。“形成一座富士山”以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清国留学生“盘辫子”形象的滑稽可笑;“将脖子扭一扭”等举止表现出他们堕落腐朽、不思进取的丑态,(还原词义)以反语“标致”表达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失望之情。
师:在东京的见闻让鲁迅大为失望,他决定离开,“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带着去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他起身前往仙台。自读第4-5段,思考:在仙台受到什么待遇?他的感受是?
生: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比如,“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好意,鲁迅推断他们是因为“物以希为贵”才提供照顾,感觉受到的不是平等的尊重,而是一种弱国弱民“寄人篱下”的辛酸,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师:千里迢迢到异国求学的鲁迅,对住哪里、吃什么并不在意,因为他此行为的是学问和寻找救国药方。藤野先生的出现,如雪中送炭,给精神苦闷的他带来了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和关怀。读到这里,用“伟大”形容藤野先生有了一定的说服力了,但作者还没有停笔,继续写了一些好像跟藤野先生无关的事情?
活动2:比较不同人的态度,凸显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可贵品质
师:读24-31段,思考:写完与藤野先生相处的事情后,鲁迅还提到了自己在仙台留学的哪些经历?
生:“收到匿名信”——成绩遭受质疑,发出感慨“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还原情感逻辑)“弱国”与“低能儿”不存在因果关系,揭露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反映出弱国弱民受人歧视的悲凉处境,表达鲁迅受日本青年屈辱后强烈的愤恨之情。
“看电影”——“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鲁迅意识到学医改变不了中国人愚昧麻木的精神,因而转向提倡文艺运动,致力于改变国民精神的实践,表达出鲁迅忧国忧民、深沉的爱国情感。
师:这两件事,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与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反衬出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境之下:鲁迅在失望中苦苦追求救国之路,在追求中常受侮辱,是藤野先生给了最温暖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侮辱中国人,而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时,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鲁迅表现出没有国界、平等的尊重和体贴的关爱。
环节四:升华“伟大”的力量
师:离别后,虽然“我”再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20多年过去了,“我”还是能从那段回忆中、从藤野先生身上受到鼓舞和力量。文章最后一段,鲁迅提到?
生:“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师:(还原词义)所谓“正人君子”是运用了反讽的手法,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当时北洋军阀枪杀大量进步学生,鲁迅写《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支持学生正义斗争,而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酷,却受到那些御用文人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师:(比较不同表达样式)好的文章往往是经过反复修改、润色而成。对比这句话原稿和修改稿的区别,感受鲁迅语言的精妙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生:修改稿在“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前加了“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新加的““而且增加勇气了”写出了藤野先生使“我”坚定勇气和战斗的决心,更写出了藤野先生对“我”影响深远,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点亮“我”过往的人生,还是“我”面对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修改稿增强了表达效果,更能表达出藤野先生对“我”成长的影响深远以及“我”对他永久的怀念和感激。
总结
以“伟大”评价藤野先生,最初是模糊的,在解读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清晰,而在弄懂了鲁迅怀着深沉的爱国之心,在苦苦追求救国救民,又常受屈辱的境遇下,遇到了真诚善良、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伟大”一词开始变得立体、动人。
三、案例特色
(一)教学路径的创新
有别于按“作者简-社会背景-分析文章结构-深入探究-归纳主题-探究写作特色”的一般教学路径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依从行文思路和内在逻辑,紧扣文眼“伟大”,设计了“抓住文眼‘伟大’、把握‘伟大’先生的形象、理解‘伟大’背后的深意、加升‘伟大’的力量”这四大递进性环节,满足学生认知顺序,帮助学生理解鲁迅那段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了解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改变教师原来单一传统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词义、社会背景和作家精神史的还原,以及比较不同表达形式构筑的师生交流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和阅读鉴赏水平。
(三)尊重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各环节力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训练和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凸显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文本细读贯穿始终,关注学生“读不到”和“读不懂”的地方,以“还原”填补学生认知空白,包括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标致”的背后流露出鲁迅对当时不务正业的清国留学生的讽刺之情,而“正人君子”则表达出鲁迅对当时残酷的北洋军阀官僚的愤恨,衬托出藤野先生正直品质对鲁迅影响深远。
四、收获与反思
(一)磨刀不误砍柴工
鲁迅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比最高,在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本原因是鲁迅作品具有极高的语文学习价值。为了设计出一份符合教情、适合学情的《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我分析了课文中单元导语、课前导读和课后练习等板块,也读了一些与阅读教学、散文教学、鲁迅作品解读、《藤野先生》文本解读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孙绍振教授的著作《文学文本解读学》、张娟娟的文章《鲁迅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姚海凤的文章《统编本初中语文鲁迅散文教学研究》、等等,进而明晰将孙绍振“比较还原法”运用于实际散文教学的路径,明确教学重难点,梳理出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为了将这份教学设计落实到位,在课前,我一遍又一遍进行磨课,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不断修改PPT和完善逐字稿。在课前,我也向学生布置了预习课文的任务,预习要求包括通读课文,标记段落,旁注阅读思考,圈画读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中提到的事件;查找资料,了解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作品的社会背景。
图4 指导老师课前指导
(二)教学相长
这堂课,我比较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强调文本分析应当有理有据,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文字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让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学生在课上敢于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有些小组在分析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时,所得的结论合理又细致,令我印象深刻。特别是,有一学生认为藤野先生作为老师,乐意与学生请教关于专业知识足骨以及中国女人裹脚的故事,这体现出他不耻下问的优秀品质。这是我在参考书中从未看过的结论,学生的表现更让我相信“教学相长”的力量,也督促我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学生共同成长。
图5-6 一些学生的课后反馈
(三)知不足而前行
由于前期进行了较为充足的备课工作,所以教学效果总体上较为理想。从学生课后的反馈中,不少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和文中比喻、夸张、反语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更是加深了对鲁迅的认识,深刻认识到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正直善良的伟大品质。但也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出现了小组分工指令不清、板书没能跟上教学进度、笔记跳太快等问题,后面在第二个班上课能将问题修正。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是身为人师一辈子的必修课,今后,我会继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借鉴好的教学经验,再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实践,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实现专业成长。